王鑫
北京师范大学核物理方向硕士
综合成绩全院第一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
曾获一等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等
王鑫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但从小就热爱人文历史。初高中的闲暇时光,他总是在图书馆度过。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鑫觉得,行路也是读书。
上大学后,王鑫有了更多机会去旅行,但他对成都和北京情有独钟,他热爱这两座城市,曾无数次深入大街小巷,感受它们特有的文化魅力。在成都,他可以一天往返骑行100多公里到达城市边缘,累了便停下来找家路边小店,喝口热茶、来碗凉粉,体会“老不出川”的安逸巴适;在北京,他喜欢随便走入一条胡同,看看四合院的门牌,摸摸斑驳的墙壁。
有一次,他偶遇汽车在小胡同里与三轮车相会,附近大爷在路旁指导司机如何打方向盘,顺利通过后,司机操着一口京片子说:“将军甲胄在身,不能下马言谢”。王鑫认为,旅途所见所感,内里的生活气息在书本中是永远体会不到的。读书是静态的,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旅行则是动态的,是感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王鑫曾在德国Max-Planck物理研究所、意大利Gran Sasso国家实验室进行科研交流,还参观了当今物理研究最前沿的大科学装置XENON和GERDA(前者主要用于探测暗物质,后者用于发现无中微子双β衰变),期间,他接触了一些同龄的国外研究生,最大的感受是:国外研究生发展全面,科研、体育、生活平衡得很好,参与科研项目的工程师团队特别注重合作。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十分欠缺的。因此,王鑫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掌握以及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王鑫从教的想法,源于研一暑期的社会实践。2018年夏天,他带领7名同学前往国家级贫困县山西临县白文初中支教。两周时间,他和团队负责约90名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共开设了17门主修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6个兴趣班。此外,他们积极尝试网络众筹,借助视频平台更新支教动态,取得了良好效果。支教归来,王鑫被评为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在王鑫看来,教师应该具备三个特质:情怀、责任、传承。这些优秀品质,是他从导师身上能够感受到的温暖的光。
本科毕业前夕,王鑫就一些不明白的理论问题找导师求解,问题很棘手,导师没有推脱,他们从下午开始研究,一直到晚上八点才推导出结论。天降大雨,导师没带伞,王鑫打算把伞留给导师,自己跑回寝室。导师谢绝了王鑫的好意,并在办公室找了许久翻出一件特别薄的塑料膜雨衣,导师边走边说:“没事,你不用谢我,赶紧撑伞回寝室!希望等你当了老师,也能这样对学生。”
对王鑫而言,成为人民教师的初心,就是希望自己能将导师的这份情怀和责任传承下去。
他人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L教授:
“王鑫在研究生求学期间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科研上想法很多,并能一一努力实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W同学:
“王老师帮我补习高中物理,讲题认真耐心,课间还经常给我讲有趣的物理学史,他知识渊博,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研究生室友Y同学:
“王鑫热心肠,很好相处,他科研上特别认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得知王鑫即将成为一名教师,我很开心,支教时就看出了他有这方面潜质,我们都喊他‘教导主任’。”